纪念滑稽大师周柏春先生逝世十周年|几段另类经典
昨晚看到好友E君转发微信“纪念周柏春先生逝世十周年”,这才猛然想起2008年3月25日周柏春先生逝世,这位滑稽大师离开我们已有整整十年了。不要说姚周,哪怕是他们的徒弟双字辈老师,也大多成为故人。上海滑稽的黄金时代早已成为过去,只有他们曾经带来的欢乐还在上海人的脑海里,他们创作的经典段子只要世上还有上海人讲上海话,总会让人津津乐道地传下去。
周柏春在滑稽戏《满园春色》中的表演
之所以用周柏春在《满园春色》中的这张照片作封面,因为这张照片是周大师用在自己墓碑上的,相信也是他个人最喜爱的一个角色。我喜欢周柏春的艺术,倒不是因为他和我是本家也姓周,其实他本来倒不姓周,只是阴差阳错成了“周”柏春。但在我听上海滑稽戏最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,周柏春确实是所有滑稽演员中我最喜欢的,没有之一。无他,在于他的与众不同。改革开放之初滑稽戏重回舞台,民国时代走过来的老滑稽已是老人了。上一代传说的经典段子,重新演绎起来显得有点“吃力”,尤其是以唱功见长的演员,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怎么可能回到三四十岁全盛时期的状态呢?周柏春的艺术特色是“阴噱”,他也能唱,也能演,但主要是靠语言和表情,这就比较讨巧和自然,当然也就深得我辈后生小子的欢心了。
关于周柏春的纪念文章看了不少,网上各种资源也很多,像“新老法结婚”、“宁波音乐家”、“学英语”、“骗表”……等等,有的大家听得多了,有的我已在我之前的其他文章里介绍过,因为微信公众号一篇推送只能推三段视频,令我颇为费神。选了三段,我想可以让大家在那些熟悉到可以背诵的段子之外,认识一个全面的周柏春。
第一段视频是周柏春演唱沪剧、越剧和评弹的录像。有些老听众认为姚周和双字辈在唱功上略逊一筹,我个人认为滑稽戏毕竟不是戏曲和歌曲,在节目中只要能学两下就可以了,真要听唱,可以直接去听戏或听歌。周柏春的唱不以高音或技巧见长,但唱得有味道、有韵味,最重要的是“噱”。他不是为唱而唱,而是为了噱头而唱,一个表情一个身段,都体现出滑稽宗师的风范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r0613swgeib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周柏春表演戏曲
第二段视频是姚慕双周柏春表演的《人民真开心》,姚周表演过大量紧贴时代的作品,和时代同步是他们这代艺术家的特征。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这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并不生硬教条,说说唱唱还是很好笑的,大师的过人之处在这些作品中显露无疑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a0544qewcxf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姚慕双周柏春《人民真开心》
姚慕双先生的两位公子姚勇儿、姚祺儿后来都成为滑稽演员,名气有一点但艺术成就和父辈相比差很远。当然这不能苛求,毕竟天赋不同、成长环境不同,天才和大师不可能“辈出”。周柏春的后人似乎没有从事滑稽表演的,但她的女儿周伟儿还是继承了父辈的一些基因。这一段“看电影”是周柏春父女在松江方塔公园的现场表演。周柏春谦虚地说“她不是专业演员,噱头也出不来的”,其实周伟儿的表演还是很精彩的,不亚于很多专业演员甚至所谓的“大师”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v06138nws6p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周柏春、周伟儿《看电影》
斯人已逝,盛景难再。因为只能选三段视频,也就只能如此了。关于周柏春的艺术成就,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解读,本来“文无第一武无第二”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正常。在我的心里,他就是No.1,无可取代。虽然迟到了一天,但还是向大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,感谢他为我带来的欢乐,那是一生中最值得珍藏的欢笑。
致敬!周柏春大师(1922.12.22-2008.3.25)
最近我还写了
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,馄饨我吃好仔还要
IOS系统打赏专用:
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“老周望野眼”